主頁 > 生活與情感 > 

王良和〈過海底隧道〉

現代詩,原載1987年2月《香港文學》26期。

不相信頭頂,潮水嘩然
推送兩岸的渡輪與遊艇
潛藏的隧道連貫兩岸
連貫這海港加速的節奏
晃盪的海波追不上
滾動四輪追上明天

 

但我更懷念昨天
懷念一艘遠去的渡船
趁著波光與暮色
像一張珍貴的舊照片
站在船頭我便懷抱着
兩岸開闊的風景
無礙的空間慫恿鷗飛
不必依單調的軌跡來去
真實地,衣髮擁有一陣風
一絲清涼的感覺
泊岸時總看見
老人和孩子
悠閒的魚線在手中

 

大海和船帆的形象漸漸淡出
都市的步伐容不下
潮水無意的阻力
坐在隧道巴士的上層
我只疑惑
滿車的乘客如何承受
頭上巨大的水壓
習慣了各式各樣的壓力
世界,縱然知編成一列隧道
或一輛巴士的空間
我們還樂於擁有
一個站立或坐下的位置
不介意禁止超速換線的規條
更不介意,一隻隻電眼的監視

 

側對一扇敞開的車窗
我感到難耐的偏促
悶熱的氣流夾雜塵埃與廢氣
不知道何時能讓目光逸出
相園的灰牆融進
海天和落日的色素
只知道此刻
引擎的噪音在隧道裏反彈
悲哀的回聲,生活的真相
最後是光亮的出口迎在前面
從海底升回岸上
不見飛翔的水鳥,和船景
只引擎怒吼一聲

 

加速滾動的四輪
遂衝進了玻璃大廈的巨影

猜你也喜歡:

關夢南〈看海的日子〉

現代詩,原載2006年10月《成報.秋螢詩頁》,後收入《看海的日子》(香港:風雅出版社、CLICK PRESS LTD.),2008年。

坐在海邊
我們從來沒有
像今日這樣
靠近過

結婚三十多年了

閱讀更多 »

葛亮〈龍舟〉(節選)

小說,收入《浣熊》(台北:印刻文學),2013年。

于野的印象裡,香港似乎沒有大片的海。維多利亞港口,在高處看是窄窄的一灣水。到了晚上,燈火闌珊了,船上和碼頭上星星點點的光,把海的輪廓勾勒出來。這時候,才漸漸有了些氣勢。
于野在海邊長大。那是真正的海,一望無際的。漲潮的時候,是驚濤拍岸,

閱讀更多 »

黃隼〈漁村〉

現代詩,原載1958年4月4日香港《中國學生周報.穗華》。

綠色的海浪捲上沙灘,
以粗嚎的聲音向漁村招呼。

櫓槳歡悅地發出歌唱,
漁舟的船頭濺起了浪花。

堤岸上,孩子們在嬉戲,
一個貝売、一塊怪石便是他們的寶物。

貧瘠的田野有菜葉青青,
強壯的村婦正在除草、灌溉。

閱讀更多 »

劉克襄〈南ㄚ島〉(節選)

散文,收入《四分之三的香港》(台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

做為第三大離島,南丫島在我的香港地圖裡,遠比它的實際範圍更加龐然。長期以來,它都在調節著這一塊狀都會的情緒。這城若是一座監獄,南丫島無疑是香港最重要的放風區,失落的一角。
當其他都會的市民仰仗著鐵道迎向海岸,靠著海洋的開闊和明亮,紓解上班

閱讀更多 »

張若谷〈香港與九龍〉(節選)

散文,收入《遊歐獵奇印象》,1933年。
香港半日遊
親華德國三女性 廣東酒家一席話
正午,我們決定犧牲了「萬德伯爵」給我們已預備好了的午膳︰精美的麥殼糯米,和「氣皇帝」旨酒。我們六個人——三位德國太太,T女士,李醫師和記者,同到新紀元酒家去吃廣東飯。酒家中僱有裝飾入時的廣東女招待,敬茶絞手

閱讀更多 »

陳冠中〈太陽膏的夢〉(節選)

小說,1978年作,收入《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出版社),2004年。

他們都去了沙灘
淺水灣就像一個世俗化了的已婚婦人,失去了一份貴婦的尊嚴及氣派,換來了更多的容忍及爽朗。現在的淺水灣是最民主的地方,管你是闊少奶奶還是放長假的女工,管你是坐平治還是六號八巴士而來,同樣的海水以同樣的温度擁抱你。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