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與情感 > 

陳寶珍〈望海〉(節選)

小說,原載1986年1月《香港文學》22期。

  她泡好茶,從廚房穿過長長的陰暗的走廊回到廳中,他却已經在臨街的窗旁坐了好一會。今天,他似乎想得特別多特別遠。他有點累,但單調的生活也幸而有各種各樣的回憶豐富着,她小時候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在眼前湧現。從小她就是個愛玩愛問的孩子,也特別愛看街景。尤其是當她聽見那種樂聲,就總會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刻走過來,扶着她,跟她一起看着那長長的行列自遠而近,又逶迤而去。
  「爺爺,那些包着頭,穿着白色衫的是什麼人?他們為什麼哭?」
  「那車是給誰坐的?那些人為什麼要走路,不坐車子?車前面那張大相裏的是誰?」
  她總是問個不停。有一次還把枕套套在頭上扮送殯,給先前的老伴打了一頓。先前的老伴過世的時候,送殯的行列也是老長老長,從萬國殯儀館慢慢流向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她那時候是八歲吧……。
  「爺爺,喝茶!」他接過茶,呷了一口,把杯擱在面前的桌上,然後笑着指指窗外。
  於是,她就像往常一樣,爬在綠漆剝落的窗框上往外看。窗外,是向前挪動了並且縮小了的海,把這座原來築在海邊的四層舊樓遠遠拋在一叢三四十層高的大樓後面,從他們坐着的地方,僅能看見兩座大廈之間熒光屏大小的一幅山和海。一艘船剛好從一邊大廈後面走來,露出了全身又馬上消失在另一邊大廈的後面了。
  外面的街景也平凡,不外是大廈、馬路和車子;但看久了就會發現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大廈棕紅色假雲石外牆下面是一條被三行「綠洲」分隔成的多線行車路。綠洲上,夾竹挑夾着法國梧桐,開了白花的蘭草旁邊是紫紅色的,不知名的花草;還有一小片翠綠的草坪。灰黑的柏油路上奔馳著各種顏色的車輛……。
  她回頭看了看他。他今天好像有點累,然而剛才倒還興致勃勃的問她有沒有交男朋友,勸她找個好的人,再結婚。
  「再結婚?也許。但這不是唯一的路。」她在心裏對自己說,然而在他面前,在她也不過笑笑,點點頭。他還在那兒搖着腿,想着,不時拿起杯子來呷一口茶。他在想什麼呢?她猜不着。
  窗外,還是那一小片灰灰的山和海,沒有船經過,但是她知道那些高樓後面,海仍然湧動著,有無數的船隻──正在啟航的,將要泊岸的;滿載歡樂的風帆,蕩漾着心酸的舢板;龐然的巨艦,輕巧的快艇──各佔了海的一角,組成了巨幅的,豐富而永遠變動不息的畫面……。
  最後幾張摺椅都搬到貨車上,跟車的關上了「尾板」。一瞬間,貨車就混在馬路上那色彩豐富的車流中。
  行人路在對面棕紅色大廈的陰影中寂然。
  風吹着馬路中間那一小片草坪上的草。
  四層高的舊樓靜靜的站在陽光下。
  被歲月薰成的灰黑、綠漆剝落的窗框和窗上的牛皮膠紙都隱沒在藍白尼龍布和竹棚的包裹中。鑽土機發出一串轟響,碎掉的磚石和着塵土,從機嘴處四散開來……。

猜你也喜歡:

王証恒〈濕重的一天〉(節選)

小說,收入《南歸貨車》(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

每次見面,他都會跟她分享一些有關海的故事,例如從前有一個漁夫,無意捕捉到一尾大魚,將牠放生。後來那漁夫遇上了風暴,船沉沒了,幸好魚領他回岸邊。她很喜歡有關海的故事,每當她聆聽這些,仿佛能夠忘掉局促的城市,面朝大海。

閱讀更多 »

葛亮〈殺魚〉(節選)

小說,原名〈雲澳〉載2013年1月《香港文學》337期,後收入《浣熊》(台北:印刻文學),2013年。

阿金血頭血臉地跑過來,我就想,準是東澳的漁檔,又出了事。

這一天響晴。其實天氣是有些燥。海風吹過來,都是乾結的鹽的味道。我站在遊渡的一塊岩石上,看著阿金跑過來。嘴裡不知道喊著什麼。
風太大,聽不見。

閱讀更多 »

梁儼然〈海港〉

現代詩,原載1940年11月17日香港《國民日報.木刻與詩》。
陽光淹沒在海之西
暮煙罩着沉重的憔悴
海岸的燈蛇
築成了東方綺麗的堡壘

閱讀更多 »

葉靈鳳〈充滿鹹魚味的長洲〉

散文,收入《香港方物志》(香港:中華書局),1958年。

長洲島在香港的西南角,與香港仔遙遙相對,中間隔了一座因發現石器古物而著名的舶寮洲(即南丫島)。天氣清朗的時候,站在香港仔的山上雖不易看得清長洲,可是站在長洲東灣的沙灘上,抬頭就可以望得見香港的瑪麗醫院等建築物。長洲是大澳以外的著名魚鹽之區,同時也是夏季游泳的一個好去處。每天從統一碼頭有直航的或經過坪洲和銀礦灣的小輪來往。若是有暇,約幾個朋友早上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